二杆子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二杆子』
拼音:èr gān zǐ
注音:ㄦˋ ㄍㄢ ㄗˇ
解释:指人的脾气莽撞、火爆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规用法:二杆子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。
典故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五章:“这些各村集中起来的‘二杆子’后生,在公社武装专干的带领下,在集市上没收农民的猪肉、粮食和一切当时禁卖的东西。”
基本字义
二èr(ㄦˋ)
1、数名:一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贰”代)。
2、双,比:独一无二。
3、两样,别的:二话。不二价。
基本字义
杆gān(ㄍㄢ)
1、较长的棍:杆子(a.长棍;b.方言,指揭竿而起的人;c.指结伙抢劫的土匪)。旗杆。桅杆。电线杆。
其他字义
杆gǎn(ㄍㄢˇ)
1、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:杆秤(区别于台秤等)。笔杆儿。杆菌。
2、量词,用于有杆的器物:一杆笔。一杆步枪。
基本字义
子zǐ(ㄗˇ)
1、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
2、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
3、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
4、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
5、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
6、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
7、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
8、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
9、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
10、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
11、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
12、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
13、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
14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