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愧不怍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不愧不怍』
拼音:bù kuì bù zuò
注音:ㄅㄨˋ ㄎㄨㄟˋ ㄅㄨˋ ㄗㄨㄛˋ
解释:愧、怍:惭愧。形容光明正大,问心无愧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一般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规用法:不愧不怍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品性。
典故出处: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。”
运用示例:说起那误会,方罗兰自信不愧不怍。◎ 《动摇》
古代诗词
明代.邹元标.题徐柳川树德堂:「俯仰不愧不怍,今古可法可则。」
近义词:光明磊落
反义词:问心有愧、愧天怍人
基本字义
不bù(ㄅㄨˋ)
1、副词。
2、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3、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
4、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
其他字义
不fǒu(ㄈㄡˇ)
1、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
基本字义
愧kuì(ㄎㄨㄟˋ)
1、羞惭:羞愧。惭愧。愧色。愧怍(惭愧)。愧疚。愧赧(因羞愧而脸红)。愧悔。问心无愧。
基本字义
怍zuò(ㄗㄨㄛˋ)
1、惭愧:惭怍。愧怍。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。
2、(脸色)改变:“将即席,容毋怍。”
其他字义
怍zhà(ㄓㄚˋ)
1、〔㤉(yá)怍〕心多奸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