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非草木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人非草木』
拼音:rén fēi cǎo mù
注音:ㄖㄣˊ ㄈㄟ ㄘㄠˇ ㄇㄨˋ
解释: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,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,不同于无生命、无知觉、无感情的树木石头。同“人非木石”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规用法:人非草木作宾语、分句;常与“孰能无情”连用。
典故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众人道:‘上复观察,小人们人非草木,岂不省的?’”
运用示例:庞涓复问曰‘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?’膑曰‘人非草木,能忘本原?’先生于吾临行,亦言‘功名终在故土。 ◎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八回
古代诗词
清代.俞樾.戚氏:「草木无情物,人非草木,可不思量。」
近义词:人非木石
基本字义
人rén(ㄖㄣˊ)
1、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、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:人类。
2、别人,他人: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。待人热诚。
3、人的品质、性情、名誉:丢人,文如其人。
基本字义
非fēi(ㄈㄟ)
1、不,不是:非凡。非法。非分(fèn)。非礼。非但。非同小可。啼笑皆非。
2、不对,过失:痛改前非。文过饰非。习非成是(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,反认为是对的)。
3、与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(有时后面没有“不”字):我非看这本书。
4、责怪,反对:非难(nàn)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
5、指“阿非利加洲”(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。简称“非洲”):东非。西非。
基本字义
草cǎo(ㄘㄠˇ)
1、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、庄稼、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;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,包括庄稼和蔬菜:青草。野草。茅草。水草。花草。草鞋。草堂(茅草盖的堂屋,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,有自谦卑陋的意思)。草原。草坪。草行露宿。草菅人命。
2、特指用作燃料、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:草料。柴草。稻草。
3、粗糙,不细致:草率(shuài)。草鄙(粗野朴陋)。草具(粗劣的食物)。
4、汉字的一种书体:草书。草字(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)。章草(草书的一种,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,因其最初用于奏章,故名“章草”)。狂草。草体(①指汉字草书;②拼音文字的手写体,有大草、小草之分)。
5、打稿子,亦指稿子;引申为初步的,非正式的:草拟。草诏(为皇帝草拟诏书)。
6、荒野,原野,引申为在野的、民间的:草野。草莽。草寇。草贼。
7、雌性的(用于某些家畜、家禽):草鸡。
基本字义
木mù(ㄇㄨˋ)
1、树类植物的通称:树木。乔木。灌木。木石(树木和石头,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)。缘木求鱼。
2、木料、木制品:木材。木器。木刻。木匠。木已成舟。
3、棺材:棺木。
4、质朴:木讷(朴实迟钝)。
5、呆笨:木鸡。
6、感觉不灵敏,失去知觉:麻木。
7、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。
8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