吞云吐雾
基本解释
词条:『吞云吐雾』
拼音:tūn yún tǔ wù
注音:ㄊㄨㄣ ㄩㄣˊ ㄊㄨˇ ㄨˋ
解释: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,不吃五谷,后形容人吸烟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规用法:吞云吐雾联合式;作谓语;含讥讽意味。
典故出处:《梁书 沈约传》:“始餐霞而吐雾,终凌虚而倒影。”
运用示例:但我们现在只听说许多人躺着吞云吐雾,却很少见有人象外国水兵似的满街发酒疯。◎ 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家庭为中国之基本》
古代诗词
明代.雪山法师.秋日一雨润兄还洞庭赋笠泽歌送之:「垩天塈地成一色,吞云吐雾含奇姿。」
清代.姚华.西平乐 题戊辰除夕祭画图,谱清真原韵,有序:「赖素日吞云吐雾,容许模山范水,闲来自写,心灵聊称,相璞披沙。」
基本字义
吞tūn(ㄊㄨㄣ)
1、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:吞吐。吞咽。吞噬。狼吞虎咽。气吞山河。忍气吞声。
2、兼并,侵占:吞没(mò)。吞并。吞蚀。吞占。
基本字义
云(雲)yún(ㄩㄣˊ)
1、说话,引文:人云亦云。子曰诗云。云云(如此,这样;引用文句或谈话时,表示结束或有所省略)。
2、文言助词,句首句中句末都用:云谁之思?岁云暮矣,着记时也云。
3、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,成团地在空中飘浮:行云流水。云蒸霞蔚。
4、指中国“云南省”:云腿(云南省出产的火腿)。
基本字义
吐tǔ(ㄊㄨˇ)
1、使东西从口里出来:吐痰。吞吐。吐刚茹柔(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;喻欺软怕硬)。
2、放出,露出:高粱吐穗。吐故纳新。
3、说出:吐话。一吐为快。
其他字义
吐tù(ㄊㄨˋ)
1、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:呕吐。上吐下泻。
2、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:吐还不义之财。
基本字义
雾(霧)wù(ㄨˋ)
1、接近地面的水蒸气,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:雾气。雾霭。迷雾。云雾。雾淞(通称“树挂”)。
2、像雾的东西:烟雾。雾剂。喷雾器。
中英翻译
翻译:blow a cloud
blow a cloud吞云吐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