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之成理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言之成理』
拼音:yán zhī chéng lǐ
注音:一ㄢˊ ㄓ ㄔㄥˊ ㄌ一ˇ
解释:之:代词,指所说的话。话说得有一定道理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规用法:言之成理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典故出处:先秦 荀况《荀子 非十二子》:“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。”
运用示例:虽然仁人们未必肯用,但我还可以言之成理。◎ 鲁迅《论费厄泼赖”应该缓行》
精选例句
1、显然,世间许多"道理"他之所以觉得言之成理,无非是因为从小人们就是这么教育他的,如此而已。
2、尽许有人说这是热情的衰落,退潮的状态,说固言之成理,我不想去驳它。
3、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。
4、要想真的相互理解,心灵安宁,只有这条道才是最言之成理的啦。
5、但等到海尔赛写那本书的时候,他的辩解听来显然已经是言之成理的了。
近义词:入情入理、义正词严
反义词:妄下雌黄、强词夺理
基本字义
言yán(一ㄢˊ)
1、讲,说:言说。言喻。言道。言欢。言情。言必有中(zhòng)(一说就说到点子上)。
2、说的话:言论。言辞(亦作“言词”)。语言。言语。言简意赅。
3、汉语的字:五言诗。七言绝句。洋洋万言。
4、语助词,无义:言归于好。“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”。
5、姓。
基本字义
之zhī(ㄓ)
1、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2、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3、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4、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5、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6、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7、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基本字义
成chéng(ㄔㄥˊ)
1、做好,做完:成功。完成。成就。成事。成交。成立。成婚。成仁(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)。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
2、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:成形。成性。成人。自学成才。蔚然成风。
3、变为:长成。变成。
4、可以,能行:成,就这么办。
5、称赞人能力强:他办事麻利,真成。
6、够,达到一定数量:成年累(lěi)月。
7、已定的,定形的:成规。成俗。成见。成例。成竹在胸。
8、十分之一:增产三成。
9、平定,讲和:“会于稷,以成宋乱”。
10、姓。
基本字义
理lǐ(ㄌ一ˇ)
1、物质本身的纹路、层次,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:心理。肌理。条理。事理。
2、事物的规律,是非得失的标准,根据:理由。理性。理智。理论。理喻。理解。理想。道理。理直气壮。
3、自然科学,有时特指“物理学”:理科,数理化。理疗。
4、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、处置:理财。理事。管理。自理。修理。总理。
5、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:理睬。答理。
6、古代指狱官、法官。
7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