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旗息鼓
基本解释
词条:『偃旗息鼓』
拼音:yǎn qí xī gǔ
注音:一ㄢˇ ㄑ一ˊ ㄒ一 ㄍㄨˇ
解释:偃:仰卧,引伸为倒下。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,不让敌人觉察。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规用法:偃旗息鼓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比喻停止斗争等。
典故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》:“成都既定,以云为翊军将军。”裴松之注引《赵云别传》:“云入营,更大开门,偃旗息鼓,公军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”
运用示例:秦显家的听了,轰去了魂魄,垂头丧气,登时偃旗息鼓,卷包而去。◎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二回
精选例句
1、以明代来看,狂禅之风,其历时二十年不到,随当权者的严厉镇压,两大教主达观,李贽,竟也偃旗息鼓。
2、小动物挣扎起来,发出垂死的哀鸣,他下意识地也跟着挣扎,那男人却能轻易地控制住他,直到颤抖的心跳和徒劳的挣扎都在他掌心偃旗息鼓。
3、偃旗息鼓不代表他们绝了这念头。嘴边的肉不吃掉他们绝不死心。
4、他已经在文学界偃旗息鼓,"下海"经商了。
5、轻蔑的、恐惧的、猥琐的、残忍的目光。它们一次次偃旗息鼓,但一经触发就立刻,不容你心存幻想。
近义词:销声匿迹、冷冷清清、鸣金收兵、消声匿迹
反义词:卷土重来、重振旗鼓、大张旗鼓、轰轰烈烈、重整旗鼓、大动干戈、兴师动众、迎风招展
基本字义
偃yǎn(一ㄢˇ)
1、仰面倒下,放倒:偃卧。偃仆。偃仰(俯仰,喻随俗应付)。偃旗息鼓。
2、停止:偃息。偃武修文。
3、古同“堰”,堤坝。
基本字义
旗qí(ㄑ一ˊ)
1、用布、纸、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,多是长方形或方形:旗子。旗帜。旗号。旗舰。旗手。
2、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(共分八旗,后又建立蒙古八旗,汉军八旗),特指属于满族的:旗人(满族人)。旗籍。旗袍。
3、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,相当于县。
基本字义
息xī(ㄒ一)
1、呼吸时进出的气:鼻息。喘息。叹息。窒息。瞬息万变。
2、停止,歇:休息。歇息。息怒。息兵。息事宁人。息止。平息。偃旗息鼓。
3、繁殖,滋生:休养生息。滋息。
4、音信:消息。信息。
5、儿女:子息。
6、利钱:息率(lǜ)。利息。月息。
基本字义
鼓gǔ(ㄍㄨˇ)
1、打击乐器,圆柱形,中空,两头蒙皮:鼓乐(yuè)。鼓角(jiǎo)。大鼓。
2、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耳鼓。石鼓。
3、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:鼓吹。鼓噪。
4、发动,使振作起来:鼓励。鼓动。鼓舞。一鼓作气。
5、高起,凸出:鼓包。鼓胀。
6、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,一鼓即一更。
中英翻译
翻译:cease all activities